不经萃取的知识,算不上真知。不经复盘的工作,也大打折扣。
虽然是疫情期间,还是不断有客户、朋友问及知识萃取的主题:
“企业知识萃取有哪些做法?”
“知识萃取和经验萃取有什么区别?”
“如何才能提高知识萃取的质量?”
“知识萃取的成果如何推广?”
“……”.
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知识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,我亲眼目睹了许多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出现、应用及成熟。
近些年,则明显感觉到企业对知识萃取的需求不断增多。
今天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组织级知识萃取的典型模式、常见陷阱,以及知识萃取成果推动的「三力」模型。
备注: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,针对个人级知识萃取场景应用,更是比比皆是。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学习掌握知识萃取,让它成为加速自己成长的底层核心心法。今天主要聚焦在组织级知识萃取上,不过多谈个人级知识萃取。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持续关注作者,后期会有个人级知识萃取相关知识产品推出。
一、知识萃取有哪些典型模式?
随着不断探索知识萃取并深入企业实践,一些固有的范式也逐步被总结了出来。
按照“人-事”、“个体-组织”两个坐标轴,可以把组织级知识萃取划分为如下四类典型模式。
1、专家类知识萃取
在企业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:
经过多年的艰难发展和自主创新,公司已经培养出了大批的大师级、国宝级专家。
但是,许多在职的技术专家、管理专家也面临退居二线的情况。
一些退休年纪大一点的专家,慢慢变的言语困难,神智不清,甚至撒手人寰。
有的专家感慨道:“我一退休,单位内网里存储的资料、文档,等过两月都要被清理删除干净,真的太可惜了。”
有的领导也发出“我们需要像抢救文物一样,去抢救专家的知识!”这样的感慨。
这些专家宝贵的经验和知识,在许多企业里根本没有人去整理、挖掘和萃取,更不用说很好地进行传承了。
这就必须要开展专家类知识萃取的工作,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。
因此,我们需要面向专家(人生/际遇/故事)进行知识萃取。
相关工具与模板包括有:人生历程图、职业生涯图、个人经验教训、个人主要成就、个人知识体系、专家知识包等。
2、主题类知识萃取
还有一些企业,不同专业、领域、部门之间拉通、沟通都存在严重问题。
例如:同样的问题经常发生,重复错误也频繁发生,造成巨大的浪费;
例如:原有的一些明星产品岌岌可危,市场占有额逐渐萎缩,核心技术人员及相关知识大量流失;
例如:重大质量问题频发,其中惨痛的教训没有时间总结;
例如: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不够,专利布局不清楚,技术方向不清晰,产品规划年年做,但总在变动调整,自己也没有信心。
(后文还有4500字内容,涉及组织级知识萃取的其它典型模式、五大常见陷阱,以及首次揭秘的成果推动「三力」模型......)
所有讨论